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德阳KTV招聘网 > 德阳热点资讯 > 德阳学习/知识 >  到如铜灶突者应指宋代宫廷雅乐中的“钲”大晟“金部”七种乐器之

到如铜灶突者应指宋代宫廷雅乐中的“钲”大晟“金部”七种乐器之

2022-11-02 22:03:03 发布 浏览 774 次

到如铜灶突者:应指宋代宫廷雅乐中的“钲”,大晟“金部”七种乐器之一,与铎、镯、铙合称“四金”。钲用在武舞的引舞队中,控制舞队节奏,与鼓配合使用,发出停止指令,即“闻鼓则知进,以鼓阳也;闻钲则知止,以钲阴也”(《宣和博古图》)。雅乐中的这种“钲”,与胡部鼓吹乐中的圆形“钲”(锣类)不同,《宣和博古图》收录“钲”九器,其形体似钟,区别在于“钟之隧(钟上受敲击而洼下的地方)当在下,而钲之隧当在上”,孟元老形容其像灶上垒起的烟囱。

有两人共携一铜瓮,就地击者:铜瓮,指大晟乐雅部“金部”中的金(chún),也叫“于”,属于铜制钟类乐器。《周礼·小师》中有“以金和鼓”,关于这种乐器的功能,《国语》说是“战以于,儆其民也”。春秋末年吴国倾全国之兵逐鹿中原,与中原霸主晋国的晋定公会于黄池,吴王夫差当时“亲鸣钟鼓、于,振铎”。这种乐器在中原久已失传,《南齐书·高帝十二王列传》中说,南齐高帝萧道成第十子始兴王萧鉴入蜀,做益州刺史,有广汉什邡人段祖进献于,“高三尺六寸六分,围二尺四寸,圆如筒,铜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铜马”,就是这种古礼器。而在北方,自魏孝武帝从洛阳西迁长安,“雅乐废阙”,乐器中绝无于之制。北周时,“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独太常卿斛斯徵精通“三礼”,说是于,“众弗信之。徵遂依干宝《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清,众乃叹服,徵仍取以合乐焉”(《北史·斛斯徵列传》)。但是此后只存其名,不传其制,宋徽宗敕编《宣和博古图》中收录了“”十九器,其“总说”中说:“及观之近代,窦俨撰为《礼图》,当时未睹前制,徒取诸昔人传注之学,而臆度以成式,则有如杯盂之状,仰而系其两旁,以属于簨,固自以为得矣。今观斯器一出,以照映其陋,吁,可笑已!”且指出所收“周絷马”一器,与始兴王萧鉴所得“无少异”。据此推测,徽宗大晟乐器中的“”,确为依照当时所得古器而制,用于雅乐的武舞伴奏乐队中,使得乐舞疾徐有节,不致太过奔逸。至于演奏方法,南齐始兴王萧鉴在蜀中所得古于,是用绳系住上的铜马,“去地尺余,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当心,跪注于,以手振芒,则如雷清响”,但是《宣和博古图》编纂者老实承认这种“灌水之制,不复考矣”,所以“今乐府金,就击于地”,这正是孟元老在南郊大礼中所见到的“两人共携一铜瓮,就地击者”。就地,在地面上。按,以上“击铜铙、响环”至此,介绍武舞引舞人所用的四种乐器:大晟金、金镯、金铙、金铎,所谓“六鼓之有四金”。

⑨击刺:戈矛劈刺。

⑩舞容:舞姿,舞蹈时的肢体语言或表情等,统指舞蹈时表达的精神面貌和给观众的感觉。容,模样,样式。按,据《宋史·乐志四》,崇宁四年(1105)制定大晟乐后,又依刘昺“改定二舞,各九成,每三成为一变,执籥秉翟,扬戈持盾,威仪之节,以象治功”,“新乐肇兴,法《夏籥》九成之数:文舞九成,终于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武舞九成,终于偃武修文,投戈讲艺。每成进退疾徐,抑扬顾揖,皆各象方今之勋烈。文舞八佾,左执籥,右秉翟。盖籥为声之中,翟为文之华,秉中声而昌文德。武舞八佾,执干戈而进,以金鼓为节。”

?“乐作”几句:此段介绍大晟府“木部”的两种乐器“柷(zhù)”和敔(yǔ)的形制与演奏方法,甚是详细。柷,木制,形如方斗。奏乐开始时击之。敔,又称“楬”。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雅乐将终时击以止乐。古人按照制作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认为在八音之器中,木音最质朴,其余均为华美之音。北宋旧时大乐所用乐器,本为“匏部”的笙和竽、本为“土部”的埙,都用木质材料,一方面导致八音中“无匏、土二音”,另一方面使得“木部”乐器较为淆乱。大晟府革乐之失,“木部”仅保留柷、敔二器,均为鸣类击乐器,主要用于宫廷雅乐宫悬乐队和升歌乐队中:柷用以起乐,敔用以止乐。这两种乐器与其他乐器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并不贯穿音乐始终,柷仅用于音乐开始前或音乐暂停片刻后再起之时,敔仅用于音乐结束之时。两者既非节奏乐器也非旋律乐器,都是具有提示性质的乐器。古人以“八音”配“八卦”,柷、敔的来历及含义,与《周易》中的震、艮二卦密切相关。《宋史·乐志四》中说:“(魏)汉津尝问于李良,良曰:圣人制作之旨,皆在《易》中。《易》曰:‘震,起也;艮,止也。’柷、敔之义,如斯而已。”具体来说,柷的形制、演奏方法与作用,均是模仿震卦:“柷以木为底,下实而上虚;震(?),一阳在二阴之下,象其卦之形也。击其中,声出虚,为众乐倡;震为雷,雷出地奋,为春分之音,故为众乐之倡,而外饰以山林物生之状。”敔则是全方位模仿艮卦,“艮位寅,为虎,虎伏则以象止乐。背有二十七刻,三九阳数之穷。戛之以竹,裂而为十,古或用十寸,或裂而为十二,阴数。十二者,二六之数,阳穷而以阴止之。”孟元老描绘柷,特征有四:江木质;自如方壶(古代一种礼器,为腹圆口方的壶)形状;于“画山水之状”,正是“外饰以山林物生之状”;工乐作则奏,击之内外,共九下。可与《文献通考·乐考十二》对于“柷”的考证参看:“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孟元老描绘敔,指出其为伏虎之形,背上有锯齿,曲终“以破竹刮之”正是“戛(敲打)之以竹”,“破竹”正是裂开的竹子,既准确又通俗易懂。

音乐奏起,开始是文舞,舞者都手执一个紫色袋子,里面盛着一支笛管,笛管上结着丝带。武舞,舞者一手执着短矛,一手执着小牌。武舞比文舞增加了几个人,这些人击打铜铙、响环,有的又击打如同铜灶突一样的乐器;又有两个人共同携着一个铜瓮,在地面上敲击。舞者做出如同戈矛劈刺、如同乘云飞升、如同分手告别等姿势,这些都是舞者的舞姿。雅乐开始,先击柷(柷是用木头制成的,形状如同方壶,外面画着山水的形状),每次开始奏乐都先击柷,敲击柷的内外,共九下。乐曲终止,则要击敔(敔的形状像蹲伏着的老虎,背脊上的刻痕如同锯齿),一曲将终,用破开的竹片敲打它。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