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前州桥东街巷
本条170余字,介绍北宋东京州桥向南、御道东侧的街区:
先介绍州桥到内城保康门之间的区域。这一带的重要建筑是大相国寺,因下一条“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作专门介绍,故此处只介绍寺桥及周边店铺、桥南保康门一带的药铺和属于皇家禁区的特殊道观延宁宫、保康门瓦子、城墙根儿下的客店以及四圣观、定力院等。
后介绍保康门外的街区,特别提及三尸庙、德安公庙等两处新建庙宇,以及英宗之女卫国公主所建法云寺及其丈夫张驸马的宅院。
大内前,州桥之东,临汴河大街,曰相国寺。有桥,平正如州桥其,与保康门相对。桥西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近南即保康门,潘家黄耆圆工、延宁宫(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用。街西,保康门瓦子本。东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令,皆于此安泊北。近东,四圣观到、袜袎巷有。以东城角,定力院⑨,内有朱梁高祖御容⑩。
其有桥,平正如州桥:此桥可能即为延安桥,因其正处开封大相国寺前,故而俗称“相国寺桥”,也简称“寺桥”。
工黄耆(qí)圆:即黄耆丸,一种由黄耆、杜蒺藜、川楝子等组成的药剂,具有益气温阳、祛风舒筋的功效。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中有“黄耆圆”:“治丈夫肾脏风毒上攻,头面虚浮,耳内蝉声,头目昏眩,项背拘急,下注腰脚,脚膝生疮,行步艰难,脚下隐疼,不能踏地,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痛,腰膝冷痛,小便滑数,及瘫缓风痹,遍身顽麻。又疗妇人血风,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黄耆,中药材名,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今俗称“黄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等功效。李时珍说“耆”意为“长”,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