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庄逵吉本《说林训》:“钓者静之,者扣舟,罩者抑之,罣者举之,为之异,得鱼一也。”王念孙《读书杂志》:“罣”非取鱼之具,《意林》、《埤雅》及《初学记·武部》、《太平御览·资产部》十四引此,并作“罾者举之”,是也。“罾”者举罾而得鱼,故言“举”。郑良树《淮南子斠理》:《韵府群玉》十五引此,亦作“罾者举之”。于大成《说林校释》:《诸子类语》四引,“罣”亦作“罾”。陈按:北宋本“罣”作“罾”。罣,《广韵》“霁”韵:“挂也。”《玉篇》:“罣,罣碍也。”罾,《说文》:“鱼网也。”王筠《说文句读》引《风土记》:“罾,树四柱而张网于水中,如蜘蛛之网,方而不圆。”知北宋本是,庄本误。
再如庄逵吉本《说山训》:“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北宋本“椎”作“推”。《释名·释用器》:“椎,推也。”知“推”可通“椎”,“推”又是“椎”的声训义,“推”字不误。
其三,考证的力度不同。
吉林文史出版社版《淮南子译注》的注释部分,基本采撷许慎、高诱旧注。对版本的失误,音义的辨证,皆未作深究。而本版《淮南子译注》则对版本的不同,许慎、高诱注的考释,文献的征引等方面,则多有增加。
如《原道训》:“刘览偏照,复守以全。”吉林文史出版社版《译注》注释:“偏:远。”本版《译注》:偏,通“徧”,周遍。按: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后汉书·东夷传赞》李贤注云:“偏,远也。”亦合本文之义。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偏,叚借为徧”。《说文》:“偏,颇也。”“徧,帀也。”知北宋本用借字,其本字当作“徧”。即周遍义。
再如《原道训》:“扶摇抮抱羊角而上。”吉林文史出版社版《译注》注释:“抮:旋,转。扶摇:盘旋而起的旋风。羊角:曲折上升的旋风。”而本版《译注》的注释是:扶摇:盘旋而起的暴风。《庄子·逍遥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抮抱:旋转曲折。《广雅·释训》:“轸,转戾也。”《集韵》“职”韵:“,《博雅》:轸,转戾也。”“抮抱”当作“抮”。并见《精神训》、《本经训》,“抱”字皆误。陈按: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已对此进行了辨析。
其四,译文的准确度有所提高。
近代学者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汉语与外文对译“信、达、雅”的要求。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十分艰难的。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汉语言文字的坚实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