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谋的对象本文认为计谋应有针对性针对仁人、勇士、智者、愚
关于计谋的对象,本文认为计谋应有针对性。针对仁人、勇士、智者、愚者、不肖者、贪者等不同的对象设计计谋,让计谋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仁义的人看轻财物,不可以用物质利益来诱惑他,但是可使他献出财物;勇士看轻灾难,不可以用祸难使他感到恐惧,但是可使他到危险的地方解除祸患;智者通达事理,不可以用欺诈的手法来蒙骗他,但可以跟他讲道理,使他立功。这三种人才要各得其用。而愚蠢的人,容易受到蒙蔽,所以就蒙蔽他;不肖的人,容易使他感到害怕,就以可怕的结果威胁他;贪婪的人,容易受到引诱,就引诱他。
关于计谋的方法,本文提出“善因”的总方法。“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就是要善于依凭并利用客观形势,因势利导,达到自己的目的。按照“因”的方法,结合抵巇术击其危险之处,采用“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这些做法“是谓计谋”。
关于计谋的原则,就是“阴”。制定计谋之大忌即泄密,因而设计计谋时要注意隐匿。谋之于阴而勿让人知,计谋可成,此即所谓“阴”谋。这里对“阴谋”一词作了理论上的阐释。
本篇最后讲到只有能够懂得在忠信、仁义与中正法则前提下运用谋略之人,才能和他谈计谋。这是对计谋使用的道德约束。若计谋失去了道德约束,计谋即会害人。故设计计谋必定在道德仁义的框架下进行。常人皆认为《鬼谷子》论谋略乃唯利是图,不顾道德约束,此乃误解。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提出的“因论”。“因”是战国时期人们普遍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老庄道家,强调“道”,“因”的意义也与“道”相连。“道”的本意即顺应自然,所以“因”也有顺应自然,反对违背自然、违背客观规律的意思。在黄老道家,“因论”作为一种“君术”,是无为之道。《慎子·因循》篇说:“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在兵家,“因”是战略战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孙子兵法·虚实》说:“因形而措胜于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引孙膑的话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善于打仗的人,都是根据战场上的形势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吕氏春秋·决胜》也说:“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也。”因,就是利用敌人的天险,把它当作自己的防守阵地;利用敌人的谋略把它当作自己的取胜之道。能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并加以利用,胜利就是没有穷尽的。这些都是兵家重视“因”的言论。在纵横家,《鬼谷子》也说“因”。其《忤合》篇说:“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或反或覆,推求事理时,都要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策略。因此,圣人在天地之间,立身御世,都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天时是否相宜,据此来做相应变化。《鬼谷子》把“因”引入纵横学说的理论领域,并把“因”看作是处理游说和谋略等问题的一个原则和谋略的总方法。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篇论述,始终贯彻着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与重视人的作用的主导思想,反映了《鬼谷子》独特的价值观。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凡谋有道”三句:意谓计谋有规律可循,其规律即运用因果关系,由原因探寻结果,由结果追索原因,在因果关系中,求得实情。陶弘景注:“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道,规律。
三仪:《太平御览》引有佚注,曰:“三仪,有上有下有中。”仪,法度,准则。
- 被开水烫伤后怎么处理[图]
- 王胡之起初做庾亮的记室参军后来庾亮又聘用殷浩做长史殷浩才到庾[图]
- 傍晚时分楚江笼罩在蒙蒙细雨中南京城内传来幽远的钟声雨下得又细[图]
- 宫中用玉石装饰的大驾是唐高宗时期制造的至今还是仅供皇帝使用从[图]
- 隋朝和唐朝前期由于统治者推行“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的政策商[图]
- 齐景公为此感到十分惭愧举起酒杯自己罚酒同时也罚史孔、梁丘据两[图]
- 四十八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 时苟子年十三 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图]
- 呕哑嘲哳声音嘈杂细碎翻按曲调写歌词青衫唐代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图]
- 郭景纯过江 居于暨阳 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图]
- 执热谓手执灼热之物《诗经·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图]